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體系

時間:2017年06月28日

隨著汽車產品和服務消費的快速發展,泛汽車消費市場呈現出了新形勢下的新需求。供給側改革進一步對保險行業的服務能力和汽車行業的產品開發提出新要求。為應對新形勢下的新需求和新要求,融合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關鍵環節,加速保險行業與汽車產業的協同創新,探索保險角度的汽車安全技術研究路徑,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指導下,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和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聯合開展了“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的研究工作,首次從汽車的持有使用環節,將汽車作為承保標的物對其安全風險進行系統、深入的試驗研究。

一、聚焦道路交通安全,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

自2009年以來,中國汽車年產銷量已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截至2015年底,汽車保有量達到1.72億輛,是世界最大的汽車產品消費市場,車險保費收入達到6199億元,是世界第二大的車險服務市場。汽車產品市場與保險服務市場不僅是國民經濟中拉動效應明顯,影響程度大的重要領域,與之緊密相關的更是上億家庭和國民的財產、人身安全,生活幸福和社會穩定。

因應當前消費市場在新形勢下呈現出來的對汽車安全的新需求和新要求,保險行業和汽車行業跨行業合作,基于中國道路、車輛和行人的實際情況,結合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和解決方案,以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為抓手,聚焦中國道路交通的安全發展,更好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全局。

二、涵蓋財產人身保障,促進汽車產品和服務供給側改革

經過兩年多的積極努力,圍繞“車”、“人”、“人車交互”等立體交通場景中與車損和人傷等相關的風險因素,在對汽車工業強國的消費市場和技術發展歷程研究基礎之上,經過大量的理論研究和摸底測試,凝結成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體系。該體系包含: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指數、車內乘員安全指數、車外行人安全指數和車輛輔助安全指數四個維度,分別從汽車保有環節的財產風險、事故傷亡風險等方面,以指數為呈現形式,將汽車產品隱性特征顯性化和定量化,從汽車使用者和保險的角度客觀評價車輛的安全特征及使用經濟性。

指數可應用于:1)為消費者購車養車提供參考;2)為保險公司承保理賠提供技術支撐; 3)為整車企業優化產品設計提供輸入;4)為政府部門監督管理提供信息。

(一)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指數

汽車在車速較低的情況下發生碰撞或刮擦事故是日常生活中廣大車主都會遇到的高頻問題。而在低速事故中發生的車輛損壞,不同的車輛會呈現出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都直接關系到車主在車輛保有環節的綜合成本,而這些特性在購車環節中又是隱性的。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指數針對該隱性特性,參照國外保險行業汽車技術研究機構通行采用的試驗方式和評價規程,開展實車碰撞研究,對車輛的耐損性和維修經濟性等進行信息公示,提供消費者更全面的購車和養車信息。

(二)車內乘員安全指數

汽車在中高速行駛中發生碰撞事故對車內乘員是非常危險的,也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尤其是高速碰撞事故,其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更大。通過結合國內保險賠付情況和國外保險行業汽車技術研究機構的研究,針對保險賠付案例中人傷程度最嚴重,賠付風險最突出的情況:易發生乘員空間侵入的正面25%小偏置碰撞、側面碰撞和側翻翻滾,以及極易形成揮鞭傷,即頸椎過度屈伸性損傷的座椅鞭打情形等,通過實車碰撞研究,對車輛的車內乘員安全性能進行試驗評價,并面向消費者進行科學的安全信息提示,引導消費者理性地選車購車,通過引導需求側促進汽車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側改革。

(三)車外行人安全指數

中國道路交通中人車混行十分常見,路況條件較為復雜,加之人們的道路交通法規意識不強,導致涉及行人的交通事故高發。行人是弱勢道路使用者,在行人保護方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盡可能地減少事故發生,減輕人身傷害風險。結合中國道路安全發展現狀實際,參考國際上對車輛行人保護安全性能的測試評價規范,對事故中主要的人體小腿傷害、大腿傷害和頭部傷害等,對車輛的車外行人安全性能進行指數化衡量,提升全社會對道路行人的保護意識,培養行人對事故危害的認識,促進人、車、路和諧發展,是“指數”工作社會性、普惠性的重要體現。

(四)車輛輔助安全指數

隨著汽車電子技術向著智能和網聯發展,新的車輛輔助安全技術不斷出現,可以在危機發生之前,對駕駛者進行預警,甚至可以在預警無效時,無需駕駛者介入即可實現車道保持、減速或者停車等避險措施,極大地提升了車輛的主動安全性。這對汽車保險承保理賠的服務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外的保險行業汽車技術研究機構已經積極開展相關工作。為順應汽車安全技術發展的大趨勢,在現有的國際研究基礎之上形成了車輛輔助安全指數。該指數對安全輔助裝置的事故防止有效性和損傷減輕有效性等功能及效果進行試驗和評價,并通過具體的行業關聯應用和消費者信息提示,促進汽車安全技術的進步,最終通過行車風險的預防和降低,實現對車輛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保障和保險標的風險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