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時間:2017年09月19日 |
2017年9月12日上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資金運用專委會常務委員會2017年第二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常務委員、授權代表及受邀嘉賓等近60人參加了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保協首席經濟學家李揚對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做了全面解讀。現將觀點進行摘編,以供參考。
(以下內容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討論當下的金融問題,最大的議題就是剛剛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意味著中國金融發展進入新階段。從2008年到2016年,中國發生的事情不亞于金融危機,無論是千股跌停還是錢荒,或是債券市場信用違約事件的頻發,以及股市、房地產市場的上上下下,都說明中國金融業進入風險集中爆發期。造成這些現象的因素包括三類:一是周期性因素。中國經濟金融經過上一輪擴張之后,現在進入了下行清算期。二是結構性因素。就是實體經濟供需失衡,金融業內部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循環不暢。三是體制性問題。一些金融機構主體行為出現異化,道德風險明顯上升,而金融監管還不適應。
關于改革的新舉措,共有八個方面:一是重新確立金融發展的原則和指導思想。金融要回歸本源,要突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創造價值,制度性利差會被逐漸消滅。二是要打造一個順應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鏈”,重點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三是強化服務意識,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協調配合,以及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四是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根本是經營目標要從一味的追求高回報轉向風險可控下的合理回報。五是繼續加強金融監管。糾正監管定位偏差,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六是關于深化改革的一些重新表述。深化改革是一個積極有為,水到渠成的過程。改革不僅是被動的接受國際標準,還要有效兼顧國情。七是控制金融風險的核心在去杠桿。八是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